2023年5月20日下午,VSport于西校区综合实验楼A1001举办第七十四期羡林讲堂——黄土高原上的回响,主讲人为VSport官方网站音乐与舞蹈学院俞淑华副教授,讲堂由VSport经理张丙元主持,2020级和2021级全体员工参加。
一、自由的歌声 精神的写照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黄土高原远看是一幅画,沟壑纵深,千沟万壑,“画”上碧绿清澈的黄河经过带上一抹厚重的黄色;近听是一首歌,“黄河十八弯,一弯故事一弯歌;民歌八千满延河,陕北人不嫌多”,歌声中积淀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深悟是一部经,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民的生活,磨练着陕北人民坚毅豪放的性格。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陕北人民的形象跃然纸上。窑洞为代表的民居,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则是陕北地区的“标签”,千百年来,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代一代的婆姨们和汉子们用悠扬高亢的调子歌唱着美好的爱情与生活,排遣着忧愁与寂寞。
本次报告便从“悠扬高亢的调子”开始,一曲极具陕北特色的《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将我们带入陕北民歌的世界。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易于传唱,形象鲜明生动,结构短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俞淑华教授主要从黄河号子、信天游及极具代表性的《东方红》对陕北民歌进行介绍。
二、流淌的音符 音乐的史诗
黄河号子是人们参与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整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黄河船夫曲》(又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旋律传入耳中,伴随着悠扬浑厚的歌声黄土高原莽原千里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和呐喊借歌声传达,仿佛可以看到船夫们喊着号子搬船的场景。汗水、艰辛、不屈不挠交织在一起谱写了这首浑厚、极富感染力的曲子。歌词中“九十九个弯”象征着中华民族走过的艰难困苦,闯过的激流险滩,“艄公”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岸形象及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不论是“词”抑或是“曲”都是黄河精神的生动阐释。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曲调高亢激越,旋律自由宽广,唱词自然朴实。有人说:“陕北的黄土高坡是信天游的发祥地,而信天游又是让黄土高坡酝酿沧桑的风化石”。陕北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之说,可见信天游与陕北人民血脉相承,密不可分。《脚夫调》的声音传出,便给人以粗犷豪迈之感,自觉将自己带入空旷的原野中远方的土坡上陕北汉子、婆姨歌唱的情景。其音乐起伏较大,旋律进行上“先抑后扬”的腔调格局表现了歌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听者的情感也随之被调动,感受那陕北人民不畏艰苦、努力生活的坚强态度,欣赏那悠扬而意味深长吟唱。
《东方红》——陕北新民歌的代表,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切爱戴,唱出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念和决心,歌词简单质朴,情感真切动人。《东方红》至今已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演绎,而传统乐器编钟演奏的《东方红》气势恢宏又不失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俞淑华教授的带领下,全体同学学唱《东方红》。当音乐响起,音符从喉咙中蹦出的瞬间切实感受到了《东方红》所表达的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当真正唱响这首歌时,我们仿佛更加理解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如此受人民爱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取得胜利,一股感动的暖流萦绕于心。
三、青春的脉动 时代的心声
本次讲堂在悠长的民歌调子中步入尾声。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的文化符号,饱含着陕北人的精神寄托,代表着独特的精神标识。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风貌,赋予了陕北民歌高亢粗犷的浓郁地方特色。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们要继续传承和保护非遗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走近非遗,让根植于黄土高原的根脉文化,为文化自信注入持久的源动力。
作为新时代老员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美,了解美,粗犷洒脱、率直真诚的陕北民歌给我们带来了听觉上的“盛宴”,展现了陕北民歌歌词的“美”、曲调的“美”及劳动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美”,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工作中我们要更加留意事物的“美”,人的“美”,让陕北民歌进校园,非遗之花开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