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系我们» 学风建设
参观学习纪念馆小记

作者:赵兴

微雨迷蒙,我们清晨出发,一路上说说笑笑来到了纪念馆。车门打开的一刹那,清新的空气伴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草地被冲洗的油绿,水珠点缀着月季轻轻摇曳,质朴简洁的纪念馆即在眼前。

齐鲁之邦,忠义传也,燕赵故地,慷慨悲歌。首先来到张自忠纪念馆,张自忠前辈的塑像庄严威仪地立着,其身后是毛主席亲题的“尽忠报国”四个烫金大字。

张自忠,原名尽臣,取自《诗经·臣工》“嗟嗟臣工,敬而在公”,这也寓指了张自忠一生为忠臣。青年时代的张自忠,在天津北洋政法学堂,最早接受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深受其影响,深切体察民之疾苦。看到国家有难,毅然弃笔从戎,辗转来到冯玉祥将军的麾下,并成立著名的大刀连。在临沂战役和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著名战役中,声名大噪。

1940年5月16日,南瓜店战役中,看到身边战士一个个倒下,他拔出手枪,冲向敌人。枪林弹雨中,他不幸中弹,但仍坚持站立着,高举手中的大刀。敌人冲上前来,他双手握住敌人的刺刀,子弹一颗,两颗,英雄再也支撑不住。弥留之际,他淡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于国家,对民族,对长官无愧……”一个发自爱国赤子之心的呐喊穿越岁月长河,在我耳边回荡,令我眼眶湿润。

随后,我们进去季羡林纪念馆。季老端坐着的塑像,脸上浮现写笑意,十分慈祥亲切,但又不失一种大师的气质。其身旁是大理石雕成的一本大书,上面写着季老说过的一句话:“我生平优点不多,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尘也还是爱国的”。

高中三年,季羡林以六个甲等第一的成绩,负笈清华。在大学里,陈寅恪的佛经翻译,开拓了他的眼界,使其对经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好的兴趣,陈教授也成为季羡林日后的国学之路的领航者;朱光潜的美学与比较文学两门课,奠定了季羡林的文学素养,使其受益终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老师的课均为选修,但季羡林因为热爱而深究,这种对待学术的学者精神激发了我们每一个人。

季老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些分量十足的称号足见人们对其敬爱之心,但最让我折服的,便是他的爱国之心。留学德国,学成归来后他将自己全部的才学报效国家,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他所研究的东方文学,也使中国的文学地位,在国际上提升了一层。他像钟表一样精确的作息,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仍然笔不耕辍。这种春蚕至死,蜡炬成灰的品格,这种文人的良心,这种报效祖国之志,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尤布衣,言万物,仍有恪。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从纪念馆走出,依旧微雨迷蒙,依旧清新顺畅,依旧草绿花红,只是我心中多了一些沉甸甸的分量,两位伟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让我丝毫不敢怠慢自己,我想这便是此行的意义。